(A类)
淄城管字〔2024〕28号 签发人:窦修刚
沈谊委员:
您提出的《关于加快打造“15分钟养老服务圈” 推动我市养老服务业高质量发展的建议》收悉,现答复如下:
一、工作开展情况
市城市管理局积极探索“物业+养老”新模式,深入挖掘社区各类资源,补齐社区服务设施短板,助力打造“15分钟养老服务圈”,满足老年居民多样化多层次的生活需求。
(一)引导企业多元经营。探索“物业+养老”服务模式,引导医疗、家政、代购等民生服务进小区,聚焦社区养老增值服务,不断拓展物业服务范围和产业附加值。
(二)推进试点项目建设力度。周村区以胜利社区国家级完整社区为试点,打造一体化社区医养服务体系;桓台县以伟明物业、鸿巢医院、善行家豪、大爱家政等四家不同类型区域企业为基础,探索实施连锁品牌运营。
(三)推动由常规服务向线上线下融合服务转变。张店区率先在全省创新试点“便民服务365”平台,涵盖政务服务、生活服务等4类39个服务项目,居民线上点单即可享受高品质“物业+”增值服务。
二、下一步工作打算
市城市管理局将以“物业服务质量提升年”为契机,加大社区养老设施及服务投入,推动我市社区养老服务业高质量发展。
(一)持续深化“红色物业”创建。加强党对物业服务管理工作全过程、全要素、全方位领导,推动以党组织为引领的物业管理委员会承接业主委员会职能,因地制宜发展社区特色养老。
(二)聚焦行业数字化建设。引进智能化、信息化管理技术,推动淄博市智慧物业平台开发建设和应用推广,提升智慧管理服务效能,助力居民足不出户享服务。
(三)发挥试点单位引领带动作用。组织山东金正物业管理有限公司等试点企业输出“物业+养老”服务理念及经验,组织各区县筛选新一批试点单位,广泛开展服务模式探索工作。
感谢您提出的宝贵建议和意见,我们将在今后的工作中继续加以改进和落实,希望您一如既往的关心支持我们的工作。
淄博市城市管理局
2024年5月10日
(联系单位:市城市管理局,联系人:赵亚群,联系电话:2721626,13969386795)
(此件主动公开)
抄送:市委办公室、市政府办公室,市政协提案工作委员会。
淄博市城市管理局办公室 2024年5月10日印发
背景及问题分析
“十四五”时期,我国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党和国家高度重视老龄事业和养老服务体系发展,并且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中作了专门部署。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也提出,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发展养老事业和养老产业,优化孤寡老人服务,推动实现全体老年人享有基本养老服务。据第七次人口普查统计,我市60岁以上老年人口达109.3万,占人口总数的23.24%,比全国、全省分别高4.54和0.15个百分点,以上数据说明我市的老龄化程度较高。近年来,我市养老服务体系建设进入了“快车道”,陆续出台了关于推进养老服务发展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淄博市“十四五”养老服务体系规划》(以下简称《规划》)以及社区养老服务设施配建、专项资金奖补、长者助餐服务规范、实训基地培育等系列政策文件。我市在出台的《意见》中明确提出,打造“15分钟养老服务圈”。虽然我市在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方面系统构建了“1+1+N”政策体系,长效保障经济困难失能老年人居家照护服务,建立了家庭养老床位建设长效机制,探索推出了长者助餐服务、“沂源红”民生综合体等一批典型经验,创树了以“厚道齐地、乐养淄博”为理念的“齐乐养”淄博特色养老服务品牌,取得了一系列的丰硕成果与优异成绩。但是在构建“15分钟养老服务圈”,提升我市养老服务业高质量发展的过程中,仍然还存在建设改造社区养老服务设施区域间的不平衡、社区养老护理服务站匮乏、还未整合完善统一的线上智慧养老服务平台、养老服务供给不足、养老服务业态仍需丰富等较为突出的问题。 具体存在以下问题: 一、我市各区县建设改造社区的养老服务设施存在不平衡的问题。特别是各区县经济相对落后地区的老旧小区建设和改造社区或者周边建设和改造的养老服务设施明显不足,给这部分辖区的老年人实现“老有颐养”带来诸多不便。 我市建立的社区养老服务站及日间照料中心仍需完善。我市现有的社区养老服务站及日间照料中心的数量已经满足不了我市老年人日益增长的多样化、多层次的养老服务需求,更不利于打造我市“15分钟养老服务圈”。 我市养老服务信息化水平有待提高。据了解,我市智慧养老服务平台还在建设中,还未整合完善统一的线上智慧平台,并且也一直未在线上及其他媒体平台向老年市民开放,导致我市老年人线上养老“体验感”、“幸福感”不强。 我市养老服务供给范围仍需拓宽。特别是在医养结合服务供给方面,社区医养结合服务内容较少并且实施社区医养结合能力有待提升。我市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与社区养老服务机构、乡镇卫生院与特困人员供养服务设施(敬老院)、村卫生室与农村幸福院的建设,还未真正实现资源上的整合和服务上的衔接。 我市养老服务业态仍需丰富。我市养老服务业的为老服务还停留在提供助餐、助洁、助行、助医、康复、巡访关爱等服务,而一些老年人的生活用品代购、代取餐服务、家政预约、代收代缴生活服务缴费、挂号取药、精神慰藉等为老服务仍需加强和丰富。
建议
为此建议: 1、应适当加大对经济相对落后地区建设和改造养老服务设施的力度。一是要加大投入力度,拓宽投入渠道,确保全市各区县养老设施建设和改造趋于平衡,满足养老事业发展的需要。二是要从我市各区县的实际出发,根据各地区老年人口规模和分布特点科学规划、合理布局、精准投入,让养老设施建设和改造尽可能满足适老化、多元化的养老需求,并且在有需要的地方可以适当考虑多建服务站,符合打造“15分钟养老服务圈”的要求。三是老旧小区的社区用房、物业闲置办公用房和国有资产房屋土地应适当合理利用,优先用于养老服务设施的建设和改造。 2、应加快社区养老服务站及日间照料中心建设力度,我市应在全面构建“1+N”的居家社区养老服务模式的基础上,依托各类社区(村)养老服务设施,比如,已有的社区卫生服务站、社区长者食堂等,建立标准化建设的养老服务站,特别是加快建立一批已经纳入门诊统筹的日间照料中心。也可以借鉴我市张店区在百合花园社区智慧养老服务中心打造的养老服务一条街的先进经验和做法,打造我市不同地区各有特色的“15分钟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圈”,充分体现出我市发展中心城区养老服务新高地和“一县一品”区域特色养老的城市特色,真正实现我市老年人的“老有所养、老有所依”。 3、尽快健全完善我市统一的线上智慧养老平台,深入推进“互联网+养老”,不断提升养老服务信息化水平。一是我市应推动智慧养老服务向县域纵向延伸,尽快打造出一个全市一体、互联互通、信息共享的线上智慧养老服务平台。二是开发智慧养老服务平台的同时也应积极开发“线上养老地图”,绘制全市养老服务机构分布图,并且在智慧平台上建立60周岁及以上老年人数据库、养老服务人才库等,对全市65周岁及以上特殊困难老年人开展综合能力评估。三是开发推广我市“智慧养老服务”微信小程序,整合全市各社区、各养老机构、养老服务相关部门及医疗机构的信息服务平台,实现全市统一完整的社区内的养老服务“一键办”,包括社区服务下单、养老机构床位预订、养老政策查询、养老投诉等养老服务需求的“掌上通”平台,构建养老综合服务的“政府端、社区端、个人端”一体化平台,打造出我市新一代“互联网+”智慧养老服务平台,为老年人提供多元化智能化养老服务,进一步提升老年人线上养老的“参与感”和“幸福感”,逐步打造真正意义上的“没有围墙的养老院”。 4、不断拓宽服务供给,聚力推动养老服务全覆盖。一是我市应不断增加医养结合服务供给,实施社区医养结合能力提升行动。支持我市的优抚医院、光荣院转型,开展医养结合服务,不断推动我市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与社区养老服务机构、乡镇卫生院与特困人员供养服务设施(敬老院)、村卫生室与农村幸福院毗邻建设,采取多种有效方式实现医养资源的整合、医养服务的衔接。二是强化我市居家和社区服务供给。强化困难人员居家照护,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委托专业服务机构为符合条件的特殊困难老年人每月提供不同时长的居家照护服务。三是鼓励我市养老机构、企业或服务组织,连锁运营养老机构、镇(街道)综合养老服务中心、社区日间照料设施、助老食堂和“家庭养老床位”,推动专业养老服务向社区和家庭延伸。比如,可以打造我市的养老连锁化品牌,搭建较为完善的居家社区养老服务网络,逐渐形成我市“15分钟养老服务圈”。 5、应加快发展生活性为老服务业,培育老年人生活服务新业态。一是依托我市社区养老服务设施,引导社区综合服务平台广泛对接老年人多样化、多层次的需求,更好的利用我市已建立的“15分钟便民生活圈”,提供就近便民消费服务,提高老年人生活服务可及性。二是组织和引导我市的物业企业、零售服务企业及社会工作服务机构等拓展为老服务功能,为我市老年人提供生活用品代购、代取餐服务、家政预约、代收代缴生活服务缴费、挂号取药、精神慰藉等为老服务。三是鼓励我市互联网企业开发面向老年人各种活动场景的监测提醒功能,利用大数据方便老年人的居家出行、健康管理和应急处置,推动互联网平台企业精准对接为老服务需求,提供“菜单式”就近便捷为老服务,鼓励“子女网上下单、老人体验服务”。四是深化已有的养老服务内容,持续扩大服务受益人群覆盖面,为我市老年人提供多层次、普惠化、高品质的养老服务,从而推动我市养老服务业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