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店区综合行政执法局大城管“微”动力激活小微空间整治提升“神经元” | |||
|
|||
为进一步提高城市精细化治理水平,张店区致力于全域公园城市示范区建设,坚持“全域大公园、门前微绿地”工作理念,下足“绣花功夫”,围绕城市小微空间整治提升,精心打造社区游园、口袋公园等小微绿地,激活城市小微空间,打造城市景观活力神经元。 开展“微创新” 点串点实现整治成景 变身门前微绿地。按照“300米见绿,500米见园”的标准要求,积极盘活社区、街角、闲置地块等公共空间,按照“一园一景”思路,合理运用景观元素,积极融入体育健身、儿童友好、普法科普、便民服务等元素,让小微空间实现华丽变身,全力构建全区全域公园微循环网络。近年来,张店区共新改建主题公园、社区游园、口袋公园、带状公园、郊野公园、街头游园等各类公园34处,不断增强居民获得感、幸福感。“升级”路口微景观。根据“旧城新韵、活力新区”的设计思路,采用花境理念,利用植物种类的多样性、色彩的丰富性和造型的多变性,通过安放景石,栽植造型树、布置时令花卉等方式,对城区75处主要路口节点进行微景观改造,持续打造“小而精、小而美”的园林景观,提升城市小微空间颜值。“丰富”桥下微空间。充分挖掘立交桥、高架桥下空间利用潜力,把城市空间的“边角余料”打造成“金角银边”,对城区11处桥下空间进行利用提升,聚焦自然和人文特色,以风景名胜、自然风光、地方山水为主题进行美化彩绘,打造了别具一格的桥体彩绘文化,以小墙绘推动环境大提升。 做好“微服务” 心连心实现整治共享 开展“公园+”。推广“公园+体育”模式,在公园、广场中建设便民利民的体育健身设施和场所,鼓励因地制宜配建乒乓球场地设施,完成良乡体育公园、惠康体育休闲广场等体育主题公园2处,篮球、足球、网球、羽毛球、乒乓球等专用运动场地进公园34处,太极、广场舞、儿童活动等健身场地进公园13处,健身器材进公园23处,健身步道进公园15处,让运动和自然和谐共融,营造了良好的“体育+公园”宜居环境,让市民能在家门口的公园实现健身自由。推进“绿地+”。梳理公园绿地中的空闲地、可供休憩活动的草坪区和林下空间,开放共享公园绿地4处,通过设立公示牌,明确开放区域、开放时间、可开展活动事项及服务电话等信息,增设座椅、亭廊、餐饮等游客服务设施,加强植物养护管理和地块轮换休养,每月定期组织开展各类活动,让席草而坐成为一种惬意,让绿色可达可赏可享;同时,鼓励企事业单位和广大市民积极参与绿地共建认养活动,齐商银行高标准建设门前公共绿地2000余平方米,市民参与认养树木2760株、认养绿地2.2万平方米。实施“服务+”。注重以人为本,着眼于民生服务微实事,解锁群众微幸福。对城区新村路、和平路等6条道路因树根拱胀造成路面不平问题进行整治,共调整树穴石1600米,翻铺路面560平方米,整治树穴470处,种植麦冬1200平方米,让市民回家路更平坦;在公园游园安装40余盏灭蚊灯,公园活动场地增设挂衣架、直饮水等设施,公园入口建设志愿者服务站和母婴室,让群众感受公园便民微服务的温暖。 织密“微网格” 手牵手实现整治共管 构建“四位一体”运行机制。区委、区政府把公园城市纳入到城市管理这个大盘子,组建“大城管”体制,将城市管理各领域充分融合,依托8个镇(街道)成立9个城市管理服务所,在73个社区设立城市管理社区工作站,协调各镇(街道)成立城市管理委员会,形成“区城管部门、街道办事处、城市管理服务所(站)、市场化养护企业”多方联动、四位一体的高效运行机制。实施“三定归一”网格机制。按照管辖绿地面积进行网格化划分,实行定人员、定区域、定责任的网格化管理模式,将所有工作人员及工作岗位进行科学细化和量化,做到每块绿地、每棵树有人养护,有人监管。推行“双长共管”管养机制。张店区城区公园实行分级分类管理,实施专职园长和市民园长双园长负责制。专职园长负责对公园进行业务管理,及时整理市民建议并整改落实到位;市民园长则通过聘请公园属地街道、社区热爱公园建设和热心公益事业的市民担任,负责收集民意,让双园长架起主管部门和市民游客的沟通桥梁,打通市民幸福感的“最后一公里”。(张店区综合行政执法局 王晓燕 路蕊) |
|||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