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建引领筑根基精准施治促蝶变桓台县城乡环境整治擦亮城市底色 | |||
|
|||
在城乡环境大整治精细管理大提升行动推进过程中,桓台县强化党建引领,筑牢党组织坚实战斗堡垒作用,围绕城乡环境整治工作中的难点、堵点,多管齐下,持续加大秋冬季城乡环境整治力度,全员参与,全域施治,全力攻坚,以城乡环境实实在在的“蜕变”,切实提升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和满意度。 一、以党的建设保障同心同向,实现上下互动稳步推进 一是党建引领强堡垒,工作一线树先锋。桓台县将城乡环境大整治精细管理大提升的实践作为考察、检验党员干部作风和能力的舞台,要求各级党员干部围绕问题导向、目标导向,敢打敢拼,善作善成。二是调研督导察实情,查摆鼓劲抓落实。县委、县政府主要负责同志采取“四不两直”方式,每周到镇村一线督导调研城乡环境大整治行动开展情况,做到摸实情、查问题、理思路、补短板,着力推动城乡环境整治工作提质增效。三是对标先进找差距,学习经验促提升。组织各相关部门、各镇街主要负责同志到博山区、临淄区学习城乡环境整治、垃圾分类等工作先进经验做法,并交流各自存在的不足及今后努力的方向,推动环境整治工作实现更大突破。四是观摩点评阔思路,比学赶超激干劲。县主要领导带队对全县9个镇(街)的40个村(居)环境整治工作成效进行现场观摩点评,在对比中寻不足,在反思中找方向,推动全县城乡环境大整治行动向纵深发展。 二、以有解思维保障攻坚克难,实现成果转化提质增效 一是城乡环境“清底子”,重拳出击祛顽疾。利用一个月时间,对照大整治行动任务指标,聚焦难点、细节,持续用力,合力攻坚。对2020年以来市第三方反馈及各级督办问题开展“清零行动”;对路域环境、农村人居环境中的脏乱差问题,逐村、逐巷彻底清理,确保全面整改到位,一些历史遗留难题借势得以解决。二是因地制宜抓特色,环境整治重实效。各镇村探索实施“一村一策、一村一韵”模式,在全面整治的基础上,加大改造提升力度,让村居环境从“将就”变“讲究”。起凤镇起南村种植了1万多平米的 凤尾竹,既能降低绿化成本,又美化了环境,田庄镇大庞村在空闲地建成小公园、栽种中药材,增加村集体收入,仇王村、大寨村将空闲地建成长者食堂爱心菜园。三是示范引领做表率,同心聚力争先锋。将城乡环境整治“战场”作为党建引领“阵地”,扎实推进“党建+城乡环境整治”。各镇街按照“一网三联”模式要求,做实干部联村组、党员联农户、村民积分联奖惩措施,激励广大党员干部充分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在整治工作一线冲锋陷阵、创先争优。四是奖补支持强保障,持续推进增动力。县政府拨付专项资金支持环境整治行动开展,各镇街出台相应奖补政策,助推村居环境整治工作。如田庄镇出台《田庄镇大整治大提升攻坚奖补办法》,按照25元/平方米标准,对各村绿化清理出来的主要道路两侧裸露土地进行奖补;按照350元/处标准,对主要道路两侧残垣断壁、土坯房立面治理进行奖补。五是宣传动员浓氛围,思想引领聚合力。在“i桓台”手机客户端、桓台电视台《桓台新闻》、桓台大众“城乡环境专项整治在行动”等主流媒体宣传先进典型,曝光落后单位。充分运用微信群,通过随时随地“晒一晒”工作进展、经验、做法,达到微宣传、微反馈、微督查效果,激励广大党员干部持续、扎实抓好环境整治,形成“比学赶超”浓厚氛围。 三、以作风建设保障常态长效,实现精细管理持续提升 一是压紧压实责任,筑牢组织保障。构建县、镇街、村居、网格“四级联动”格局,健全党建保障督导体系。严格落实“常委包镇”“部门包村”机制,依托“一网三联”,由镇街、村居、网格党员干部,负责落实责任区内环境整治工作,实现责任“全覆盖”。二是跟踪督导问责,倒逼责任落实。实行“日调度、周通报”机制,县整治办持续做好每日巡查调度,县委、县政府督查室每周一次督导检查,不定期召开现场观摩点评会,切实传导压力,倒逼责任落实。三是坚持善作善成,实现常态长效。不断强化“一网三联、信用赋能”模式与城乡环境整治的深度融合,把环境整治写进村规民约,并通过月度量化考核,季度积分奖励兑现,逐步完善推进城乡环境整治长效机制,在增加村民收入的同时,提升群众自觉主动参与村庄建设、维护村居环境的积极性。 下一步,桓台县将以更加有力的举措、克难攻坚的勇气、决战决胜的姿态,向城乡环境“净起来、绿起来、美起来”的目标扎实迈进,不断刷新城乡“颜值”,提升城市内在“气质”。 |
|||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