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加快推进博市城市更新工作和老城区公园绿地建设的建议》的答复
市政协十三届三次会议
1303335
建议人: 霍 磊
主办单位: 淄博市城市管理局
答复时间: 2024-07-22
  • 答复内容
  • 建议内容

A类) 

 

淄城管字〔202477               签发人:窦修刚  

 

霍磊委员

您提出的关于加快推进淄博市城市更新工作和老城区公园绿地建设的建议收悉,现答复如下:

城市更新行动是一项综合性、系统性的行动,对治理城市病、破解城市短板问题具有重要意义。2022年我市成功申报山东省城市更新试点城市以来,制定《淄博市城市更新实施办法》,成立城市更新工作领导小组,开展城市体检,印发《淄博市关于进一步推进城市更新行动的指导意见》,明确实施十大工程。按照职能划分,城市绿地绿道建设工作市住房城乡建设局组织实施,城市公园绿地管理工作市城市管理局组织实施

 

一、工作开展情况

(一)城市绿地绿道建设方面。2022年以来,市住房城乡建设局主要建设完成西五路绿化提升、猪龙河下游综合整治、中润大道绿化提升改造工程(三期)、快速路建设工程绿化、涝淄河综合整治工程等市属重点绿化工程,共建成绿道约67.7公里。其中,猪龙河下游综合整治工程为市属重点工程,整治工程以重归河畔、都市秀岸为题,构建了滨河带状绿地相串联的安全-连续-共享的慢行绿道体系。一是梳理现状植被。保留现状生长势好的乔灌木,因地制宜选用乡土树种及本土材料,增补水生植被及宿根花卉,打造了7段特色植物风貌岸线。二是完善场地路网。打通局部缺失游步道,新建绿道4.5公里,改建绿道4.9公里,新增2座景观桥,1处下穿通道,打造90%双岸贯通的慢行体系。三是融合多元界面。结合社区生活圈完善的需求,以针灸方式置入约20个口袋公园,沿线新建特色节点空间20余处,运动健身空间18余处,儿童活动空间约9处,并新建3个绿道驿站,打造更亲水、更有温度的滨水带状空间。

(二)绿地养护管理方面。市城市管理局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科学绿化的指导意见》,在绿地养管中始终坚持保护优先、节约优先、因地制宜的原则,统筹考虑生态合理性和经济可行性,数量和质量并重,节俭务实开展园林绿地养护管理工作。一是建立健全科学绿化制度、规程、方案等,规范科学绿化指引。先后制定《淄博市全域公园城市建设管理条例》《淄博市园林绿化精细化养护管理标准》《淄博市园林绿化乡土植物名录》及各类技术指南等,科学指导全市园林绿地建设、养管工作。二是坚持节约型园林建设,推动绿地节约养管。绿地养管中坚持节约用水、合理灌溉,适度修剪,减少损耗高全市园林绿地节水发展及绿化资源保护利用水平积极推广中水灌溉和喷灌、滴灌等节水灌溉模式,提高水资源利用率

二、下一步工作打算

一是加强系统谋划,聚焦功能定位,不断创新工作思路举措,进一步优化城市提质增容提升行动。提升公共空间设计水平,完善城市功能布局,将城市文化地域与自然景观有机结合,满足服务功能和活动需求;加强城市街区、公园、绿地等各类服务设施和场地改造,打造健康舒适、全龄友好的城市绿地空间。二是以群众需求为导向,完善城市功能布局,做好园林绿地精细化养护管理工作,为加快推进淄博市城市更新工作贡献力量

感谢您的建议!也您一如既往地支持我们的工作。   

 

 

淄博市城市管理局

               2024722

  

 

(联系单位:市城市管理局,联系人:于迪,联系电话:0533-2720618

  此件主动公开)

 

 

 

抄送:市委办公室、市政府办公室,市政协提案工作委员会

淄博市城市管理局办公室             2024722日印发

 

背景及问题分析 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城市的建设和改造也在发生着变化,传统大拆大建的更新模式慢慢淡出历史舞台,取而代之的是更加“润物细无声”的城市更新。城市更新是最大程度在保护原有风貌、降低损耗的同时,带来焕然一新的大改变。《淄博市全域公园城市建设规划》提出了要打造“山青水润、人美田沃、城强业丰、格局明晰、城园相融、和谐统一的公园城市”并在全市范围内推动公园城市的建设工作。以猪龙河下游综合整治工程为例,猪龙河贯穿新老城区,唯一流经淄博中心城区的天然河流,是连通淄博城区重要的河流,河道两岸现状以居住用地为主,沿岸分布20余个居住小区,沿河绿带是构成与提升周边15分钟社区生活圈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现未形成连续的滨河开放空间,随着时间的发展,两侧的景观及功能无法满足城市和市民的需求。经充分调研,现状存在的问题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1、裕民路至中润大道段现有休憩广场、水景,但缺乏设施,应利用现有资源进行优化提升。2、中润大道至共青团路段已建成的活动空间,大部分需进行功能、设施提升,质量较好的景观小品进行保留。3、现状交通流线:鲁泰大道以北缺少双侧连续慢行体系,人民路—莲池路段非机动车进入频繁;共青团—人民路滨河路铺装和材料变化多,多有破损情况,不符合滨河绿道建设标准。4、现状绿化:绿地有较好的植被基底,整体的郁闭度较高,宜基于现状完成梳理,塑造特色植被风貌.另外,通过调查问卷、现场调研和大数据抓取等手段,我们总结出公众对公园绿地空间有以下需求:对休闲娱乐、锻炼健身的需求,对完善配套设施的需求,以及对提升绿化、景观美感的需求等等。目前城市建设从增量建设转向存量提质,城区环境亟待焕活更新,在城市建设从增量建设转向存量提质的当下,如何呼唤市民重归自然,如何贯通健康舒适的城市绿道,如何营建全龄友好的生活目的地,这些都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建议 我们建议:1、低成本开发,高品质场景。充分利用现状各种绿化元素,贯彻落实因地制宜、实事求是的基本原则,以乡土材料(植物、石材、板材等建筑材料)节约投资,打造质朴、高品质景观场景。2、社区无缝融合,市民参与设计。打破边界,连接公园、城市与社区,让自然住在身边,与自然亲密触碰,用景观连接无限可能,周边居民作为使用者,更加了解自身需求,参与设计,共同建设,实现人民城市为人民,人民城市人民建。3、充分把握植物元素和优化设计策略。植物是绿地系统中关键性组成部分,可以为生态公园景观和生态功能的呈现提供必要保障。在针对植物这种自然资源进行设计和应用的过程中,要充分体现出其造景价值,同时在功能配置方面要有效强化,进而更充分体现出应有的功能性,生态性和美学效能。首先,落实对原有植物有效保护原则,针对原有植物进行充分利用和有效保护;其次,因地制宜把乡土植物作为较大规模的使用;第三,落实物种多样化原则,要确保乔木、灌木、地被植物等能够有效融合,科学合理的配置,速生和慢生植物进行优化设计,落叶树种和常绿树种进行优化匹配,有效打造复合群落结构。4、把握水体元素并做好优化设计。水体元素也是十分重要的内容,充分体现出水体本身的生态系统运转和发展的物质支撑作用,做好雨水的收集和利用;做好节水灌溉。5、充分考虑人工景观元素。在场地的设计过程中要贯彻落实生态为主的原则,把生态放到首要位置,针对公园绿地的各类场地进行科学合理的规划和综合设计,尽可能在设计过程中减少对于场地的破坏,使施工区域尽可能减少,以免损害健康场地,针对被破坏的场地进行有效恢复;尽可能设计和充分应用生态材料,在绿地的道路铺装、构筑物、建设服务设施改造等方面,都要尽可能应用绿色节能的材料,减少相关材料的生产运输损耗,同时要确保无污染、无毒的材料得到有效应用,进而体现出应有的绿色材料应用价值;在绿色能源资源方面也要有效设计和充分应用,要尽可能应用太阳能,水能,风能,生物能等等,使其清洁,高效,可持续,例如,可以把太阳能发电系统转化成为电能,在城市生态公园的照明设施,例如草坪灯、园路灯等方面进行充分应用,进而体现出绿色能源应用价值。